作為所有電子設備核心的微小裝置,芯片在全球范圍內的短缺正在整個消費電子行業產生連鎖反應。

 

芯片制造商正試圖通過改變生產流程、向競爭對手開放閑置產能、審核客戶訂單以防止囤積,以及更換生產線來竭力維持更多供應。

 

 

導致芯片荒的市場供需因素

GartnerZ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增長32%,這是PC行業20年來增長Z快的一年。

 

一個不太明顯的原因是全球半導體芯片短缺。本已成熟的全球PC市場被五大廠商壟斷,誰都想借此機會增加市場份額,出現芯片囤貨和超額訂購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一統計數據反映了“宅家”消費的市場需求增長,同時汽車芯片缺貨又反映出“出行”消費的下降。

 

 

汽車半導體供應商正好借此機會將產能轉移到PC和其它需求旺盛的電子產品上。

 

等市場復蘇,汽車銷售開始回升時,汽車廠商卻發現無法繼續從半導體供應商那里獲得充足的供應。

 

蘋果在一季度中芯片供應短缺問題已經顯著影響到iPad和Mac生產和銷售,造成二季度營收Z高減少40億美元。

 

根據目前市況來看,蘋果的傳統制程芯片短缺應該主要集中在28nm-90nm區間,典型品類如OLED驅動IC、電源&電池管理IC、射頻IC&基帶和音頻解碼IC等。

 

由于芯片短缺導致的二季度營收可能減少30億至40億美元,一季度Mac與iPad的營收增長超過70%。

 

三星和惠普等終端大廠擁有較多籌碼,在產能受限時要求供應商優先出貨,但如今電子產品的需求已超過所有產能,大客戶也面臨和供應商相同的長期挑戰。

 

 

第一季度國內芯片相關企業暴增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芯片相關企業7.41萬家,2020年新注冊企業2.28萬家,今年一季度新增企業8679家,同比增長302%。

 

從地區分布來看,目前廣東省以2.52萬家企業高居第一,江蘇、浙江分列二三位,而深圳則是排名第一的城市。

 

2021年第一季度延續增長的態勢,企查查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共新注冊芯片相關企業8679家,同比增長302%。其中,3月份共注冊企業4047家,同比增長226%。

 

 

從一季度進口情況來看,2021年一季度我國進口集成電路1552.7億個,同比增加33.6%,可見生產增長率已經大大超過了進口增長率,這完全可以證明自給率在提高了。

 

事實上,現在造芯還真的是門檻低了。以前的芯片企業都是IDM模式,即企業要設計自己的芯片,然后還要自己制造,自己銷售,類似于現在的英特爾。

 

這樣的芯片企業,從設計到建立起哪怕一條生產線,起步資金就是上百億元,一般的企業還真的承擔不起這樣的成本,所以當初聯想說不造芯。

 

但后來芯片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先是臺積電這樣的企業崛起,將設計與制造分離開始,將成本投入Z大的一環分離了,就是企業們可以自己不制造,交給臺積電即可。

 

以前上百億的啟動資金,現在只要幾十萬上百萬元就可以啟動了,門檻大大的降低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芯片產業。

 

 

企業增長背后停擺項目也出現陡增

在去年多的時間里,全國有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先后停擺。

 

芯片荒和與數量眾多的芯片企業,甚至是產能過剩并存,看起來讓人有些不解,實際上正反映了國產芯片產業存在的問題:低水平重復建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以汽車芯片為例,在這一輪芯片危機中,短缺芯片主要集中在電子穩定程序和電子控制系統等中高端芯片方面。

 

而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約70億元,且主要分散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領域。

 

從輿論的熱度、動輒數百億元的芯片項目、國家到地方頻頻出臺支持。但是落實到“做”上,卻出現了偏差。錢沒少花,問題卻還擺在面上。

 

 

總體來看,國產芯片不缺企業數量,缺的是高端產品;不缺各界的重視,缺的是產業協同的解題思路;不缺投入的熱情,缺的是靜下心來的研發。

 

根本問題還是我國的芯片產業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所謂的芯片荒卻又恰恰荒在了我們沒有的中高端芯片上。

 

我國現有的芯片企業不乏許多投機者,看到政策利好之后,在還沒有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時,就想靠著政府補貼搶先投入項目,理直氣壯吃政府補貼,Z后只能落得個人走茶涼。

 

 

中國芯片制造迎來機遇面

目前,中國企業在中低端芯片制造領域并不弱于國際芯片巨頭,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握28納米至40納米制程工藝。

 

因此,面對全球芯片荒這一大機遇,中國芯片制造企業正摩拳擦掌,加快擴充產能。

 

目前,中國對芯片的需求增長極快,這為中國芯片制造業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測算,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8848億元人民幣,平均增長率達到20%,為同期全球產業增速的3倍。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預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成熟制程市場中,中芯國際的市場份額將從9%上升至11%,成為世界第三大芯片企業,僅次于臺積電和聯電。

 

全球芯片荒蔓延,臺積電作為Z大的芯片代工廠底氣十足,近5天來連續三次調高芯片代工價格,其中12英寸晶圓代工價格上漲了四分之一,這對于中國的芯片制造業來說可謂難得的發展良機。

 

業界預期芯片荒今年將延續,這成為臺積電提升芯片代工價格的底氣,隨著臺積電繼續大幅抬高芯片代工價格,中芯國際將可以繼續享受芯片代工的盛宴,推動業績進一步上漲。

 

如果中芯國際今年順利量產接近7nm工藝的先進工藝制程,從而在芯片代工廠第二陣營突圍,資金實力的充足有助于它提升芯片工藝制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結尾:

通過產能看本質,盡管芯片出貨量與晶圓產能相關,但過度向消費電子讓渡產能,實際上還是資本主導的結果。

 

而隨著時間線拉長,中國絕對敢于面對競爭,因為其擁有全球Z大的市場;擁有全球Z優秀的產業基礎與成本競爭力;擁有Z為開放的投資和市場環境;愿意做先低利潤的落后制程領域產品。

 

部分文章素材源自:電子工程專輯:《引發全球芯片荒,“牛鞭效應” 何時平息?》,汽車頭條:《全球缺芯惡化,倒逼國內企業自研芯片以及時止損?》,海外客:《全球缺“芯”,中國芯片企業迎來重大機遇》,金十數據:《中國一季度芯片企業暴增302%》

 

部分圖片素材源自:WSJ,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