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以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包括G60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9個市(區),總面積7.62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及目標

《方案》明確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戰略定位: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方案》提出了“強化區域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共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聚焦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典范”“著眼深化改革和優化服務,共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四項重點任務。

 

 

針對四項重點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等18項重點舉措。這18項重點舉措定位準、招數實,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新發展格局下更好服務國家戰略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性。

 

到2022年,科創走廊建設初顯成效。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一體化布局達到較高水平,區域政策制度協同實施機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創新舉措集中落地,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掌握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顯著增加。

 

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上市(掛牌)企業數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進高層次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每年不少于20萬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區域政策制度制定實施高效協同,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在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成為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

 

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G60科創走廊范圍內互認機制;共同建設重大研發平臺,推進G60腦智科創基地、作物種質創新與保藏基地建設。

 

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聯合編制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同、錯位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設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基因編輯等一批未來產業。

 

組織實施G60科創走廊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國際領先的技術集群,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國產化,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聚焦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

以產業發展提升城市能級,以城市發展支撐產業轉型,打造便捷交通網絡,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

 

健全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滬蘇湖高鐵、滬嘉城際軌道等工程建設,推進區域內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有機銜接、便捷換乘。

 

一體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聚焦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開展示范應用,支持發展“互聯網+”“智能+”等新業態,提升城市居住品質。

 

示范帶動產城融合發展。依托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嘉興科技城、合肥濱湖科技城,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園區,打造產城深度融合發展標桿。

 

 

結尾

貫徹落實好《方案》,明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的使命和擔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中統籌推進,在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進程中主動作為,并紛紛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