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近在公司黨委的組織下,參觀了革命遺址,了解了當地革命的歷史過程,有一點真實感受:要做成一件事情,前提是要做成無數件繁雜的小事;放在工作上面來講,如果我Z終想要一個好的結果,那在實現的過程中要做好充分的鋪墊積累。
這次再轉向學習看起來比較枯燥的浪涌測試標準,具體如下圖:
概述這個測試全稱為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Surge immunity test),它是針對設備對由開關和雷電瞬變過電壓引起的單極性浪涌(沖擊)的抗擾度測試,用來評價電氣電子設備在遭受浪涌(沖擊)時的性能。試驗等級雖然在標準《GB/T 38661-2020 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條件》中并未要求BMS做浪涌測試,但我了解到許多主機廠還是要求其零部件供應商做浪涌測試的,個人認為后面這個測試一D會被大家重視起來。在標準GB/T 17626.5中,給出了建議選擇的試驗等級,如下圖所示:分為線-線之間與線-地之間兩種模式,Z大可以到4KV;在BMS上面,浪涌大部分用來測試低壓12V端口以及快充接口信號,一般采用500V的浪涌試驗電壓。
浪涌波形發生器浪涌波形發生器的樣子如下圖所示(圖片來自em test官網),一般內部也同時集成了耦合\去耦網絡,也可以外部進行選配,使用單獨的耦合\去耦網絡。
針對上圖型號為Compact NX5的浪涌波形發生器,其關鍵參數如下圖,大家可以感受下,后面馬上介紹浪涌波形特性。
下圖為浪涌發生器的內部電路,與之前介紹過的EFT/B發生器稍微有些區別,多了電感用于調節輸出波形的上升時間。
試驗浪涌波形我們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一種電壓波形,即1.2/50us浪涌電壓波形(如下圖),要求波前時間為1.2us,持續時間為50us。
注意上面這個波形是在浪涌發生器輸出端開路的情況下測得的,因為外部如果接EUT的話,相當于并了一個負載,那么真實輸出的波形會變的;例如下圖是在EUT電源端口的不同位置捕捉到的浪涌波形,其幅值是變化很大的。
上面的這個開路電壓波形,如果在EUT呈短路狀態的時候,要求發生器輸出的短路電流波形如下,即8/20us短路電流波形。
下圖為這兩個波形的時間定義:
耦合/去耦網絡選擇耦合與去耦網絡的選擇是與測試對象關聯的,下面介紹我們可能會涉及的幾種場景。電源線如果測試對象為EUT的電源端口,那么可以分為線-線耦合與線-地耦合兩種耦合方式。下圖為線-線耦合,通過18uF的電容將浪涌波形耦合到EUT(圖片來自em test官網)。
下圖為線-地耦合,通過10Ω+9uF的阻容將浪涌波形耦合到EUT(圖片來自em test官網)。
篇幅原因,信號線與通信線的耦合方式放到下一章節再總結?偨Y:接下來會介紹實際在BMS上面是怎么測試的;后面有時間的話,準備結合工作實際,整理出高壓采樣端抗浪涌能力的幾個評價方法;以上所有,僅供參考。